你有沒有發現,FB廣告轉換變難了?
你有沒有發現,最近明明fb廣告預算沒變,但轉單卻越來越難? 廣告點擊數看似正常,觸及也不差,但轉換成本卻默默上升了 30%、50%、甚至一倍以上!
是素材不夠好嗎?還是你設定錯誤?反正你肯定知道老闆在你後面,他非常火…

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,事實上,從 2024 年底開始,Meta 已經悄悄改變廣告投放演算法,並將更多「轉換機會」交給「自動化系統」與「AI」處理。
如果你還在用過去那一套「手動設定受眾+素材押寶+硬切分組」的老方法,很可能就是你轉換率直直落的元兇(但不一定!有時傳統設定的效果仍然是比 AI 還要好 )。
但懂的人,早就靠 Adv+、Audience Expansion 與 CAPI 拿到轉換率高的紅利流量。看到這些名詞先別急!這篇文章就是寫給「還不知道這些事的人」。
本篇一次幫你梳理:
- FB 廣告新演算法的3大變化
- 廣告主最常踩的3大錯誤地雷
- 5大策略破解紅利搶佔期,幫你從轉換困境中翻身
現在就跟上最新邏輯,搶在演算法紅利消失前重建廣告成效!
FB 廣告新演算法3大關鍵變化
廣告主的現實困境
- 轉換成本明顯上升(CPA 飆升)
- 學習期變長、廣告更容易卡在「未學習完成」的階段
- 素材效期縮短,3~5天就效能疲乏,轉換率降到谷底
為什麼?Meta 廣告演算法的變革
- 更加依賴 AI 自動化投放
- 逐漸降低「人為手動設定」的重要性
- 將素材 + 行為數據結合,強調數據品質(CAPI 與 EMQ)
CAPI(Conversions API)是什麼?
CAPI 是一種伺服器端事件追蹤技術(server-side tracking),與像素(Pixel)不同,它是從伺服器傳送資料到 Meta,而非從使用者的瀏覽器。
功能與優點:
- 不受瀏覽器封鎖 cookie 的影響。
- 提高資料準確性,強化事件追蹤。
- 適用於 iOS 隱私政策(如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)實施後的轉換追蹤。
常見應用:
- 電商網站傳送「加到購物車」、「下單」等事件資料給 Meta。
- 搭配 Pixel 使用可提升資料完整性。
受害者:還在手動設定的人
- 過度分組、過度鎖定反而讓學習困難
- 沒有使用 CAPI、動態創意,系統收不到「有效信號」
傳統做法正在害你燒錢:3大fb廣告錯誤示範
❌錯誤示範1:過度細分受眾
- 預設年齡區間、興趣標籤、性別等等
- 導致每組樣本量過少,系統學習不足
你可能覺得:「我越精準設定受眾,效果越好」。
但在現今以 AI 權重逐漸上升的廣告平台環境中,這個做法反而可能害你燒錢沒效果。
過度細分受眾 = 系統學習不足
過去許多廣告主習慣這樣設定受眾:
- 年齡設定:25–34 歲
- 性別設定:女性
- 興趣設定:購物、美妝
- 裝置:僅限 iPhone 使用者
- 地區:台北市
希望「越精準 → 轉換越高」。
問題在哪?
這樣會導致「每組受眾樣本太小」,形成這些問題:
- 系統無法有效學習誰會轉換(即購買、報名等行為)
- 廣告平台(如 Meta 或 Google)透過「機器學習」去找出會轉換的用戶。
- 當你限制條件太多時,受眾樣本小,轉換數據少,系統無法優化演算法。
- 甚至進入「學習受限」狀態,廣告表現變差。
- 廣告成本增加
- 當系統找不到足夠的轉換樣本來進行優化時,只能「盲目投放」,導致 CPR(每次轉換成本)飆高。
- 當系統找不到足夠的轉換樣本來進行優化時,只能「盲目投放」,導致 CPR(每次轉換成本)飆高。
- 限制了 AI 的發揮空間
- 新的廣告技術(如 Meta 的 Advantage+)其實鼓勵「給系統更多彈性」,讓 AI 去自動找出會轉換的人。
- 當你過度控制,就等於綁住了 AI 的手腳。
✅ 新邏輯:給系統更大的學習空間
將設定改成:使用 10 % 的預算跑跑看 AI 設定,再依狀況調整是否改為手動設定。
- 年齡:18–65 歲全開
- 性別:不限
- 興趣:可省略或只設 1–2 個主要方向
- 搭配 轉換事件(如購買)+ CAPI/像素追蹤
- 開啟 Audience Expansion 或使用 Advantage+ 讓 AI 去找潛在客群
這樣做的好處:
- 樣本夠大,系統能學到誰會轉換
- 更快進入最佳化階段
- 隨著時間越久,投放越精準,反而省預算
- 多一個機器人員工幫你做測試,不讓你錯失更多機會
❌錯誤示範2:不使用動態創意
- 一個廣告組只有一張圖或一支影片
- 無法自動優化,轉換效率低落
當你只用一張圖或一支影片跑廣告時,其實是限制了廣告平台的優化能力。
你只給 AI 一個範例,他當然不知道怎麼去比較、研究用戶喜歡什麼。大部分廣告表現好壞只能靠「賭對素材」,賭對就有,賭錯銀彈全拿去打水飄了。
✅ 解法:使用動態創意(Dynamic Creative)
- 同時上傳多張圖片、多支影片、多種文案與標題。
- 系統會自動排列組合,找出最有效的搭配給不同受眾。
- 有助於提升互動率與轉換率,省預算、提升成效。
一句話總結:
不開動態創意=你只給系統一把鈍刀,怎麼幫你砍成效?
❌ 錯誤示範3:只靠 Pixel,忽略 CAPI = 轉換追不到
- 傳統的 Pixel 是靠瀏覽器端(Browser-side) 回傳用戶行為資料。
- 但現在許多瀏覽器與 iOS 裝置會封鎖 Cookie、限制追蹤。
- 結果就是:用戶有下單,但你追不到,系統也無法學習這筆轉換。
✅ 解法:整合使用 CAPI(Conversions API)
- CAPI 是從伺服器端(Server-side)回傳事件,不受瀏覽器限制。
- 與 Pixel 搭配使用,可補足追蹤漏洞,提升資料準確性與轉換回傳率。
- 轉換信號越完整,系統越能自動優化投放,成效才能更穩定。
新演算法如何運作?掌握演算法變化才能搶佔紅利
1️⃣ Advantage+:讓 AI 自己找受眾
- 傳統做法: 廣告主手動切年齡、性別、興趣、預算分組。
- Advantage+ 做法:
- 廣告主只需提供素材,AI 自動測試受眾與素材搭配。
- 不再需要多個廣告組切分預算,統一投放讓系統自動找出效果最好的人選與素材組合。
- 優勢:
- 大幅縮短設置時間、提升學習效率。
- 官方與實測數據顯示 ROAS(投資報酬)提升 20–40%。
- 劣勢:
- AI 還不是一切!有時候 original audience 廣告跑出來的成效還是會比 adv+ audience 還要好,這時就需要廣告投放的經驗來判斷要使用哪個功能。
開啟 Audience Expansion,系統會自動跳出框架,找更多「類似且可能轉換」的用戶。特別適合剛起步的小品牌或受眾族群較廣的商品,系統能主動尋找潛在買家,提升觸及與轉換。
3️⃣ CAPI + EMQ:資料品質 = 成效關鍵
- Pixel 容易受限(例如 Cookie 被封鎖、iOS 隱私限制),導致漏掉轉換事件。
- CAPI(Conversions API) 改由伺服器端回傳行為數據,補足追蹤缺口,提高準確度。
- EMQ(Event Match Quality) 是 Meta 給每筆事件的「資料完整性分數」,包含姓名、email、IP、瀏覽器指紋等。
- 好處:
- EMQ 高=系統更容易學習、廣告表現更穩定。
- 沒做 CAPI/EMQ 的廣告主,會被系統判定為「信號品質低」,成效當然不會好。
???? 總結:
新技術 | 核心功能 | 關鍵優勢 |
Advantage+ | AI自動分配預算與受眾 | 減少人為操作錯誤、快速放大成效 |
Audience Expansion | 自動擴展觸及範圍 | 找到更多潛在轉換者 |
CAPI + EMQ | 優化事件回傳與資料品質 | 提高學習效率與廣告精準度 |
關鍵對策:5 大策略破解 FB 新演算法
紅利還在,現在行動還來得及!
策略1:重構廣告帳戶結構
目標:簡化結構,交給 AI 找出最佳組合
傳統做法的問題:
- 將帳戶切成多個廣告系列與廣告組,例如依年齡、性別、興趣分開。
- 看似精準,但導致每組預算過少、學習樣本不足、效果不穩定。
我會怎麼做:
- 採用 Advantage+ Shopping Campaigns(Adv+)
- 把預算集中在一個系列內,讓 AI 根據受眾行為、素材表現自動分配資源。
- 減少人工分組錯誤,提升學習速度與整體表現。
我能得到什麼:
- 減少 50% 以上設定工時
- 測試報告顯示 ROAS 提升 20–40%
策略2:使用動態創意與多素材版本





目標:提升素材多樣性,讓系統自動優化組合
問題背景:
- 如果每個廣告組只放一張圖或一支影片,等於「押寶單一創意」。
- 不同受眾有不同喜好,系統無法根據表現動態調整。
我會怎麼做:
- 開啟「動態創意(Dynamic Creative)」功能。
- 同一組廣告中,上傳多張圖片、影片、標題與文案,系統會自動排列組合測試出最有效搭配。
- 也可搭配 A/B 測試工具做初步篩選。
我能得到什麼:
- 提高互動率(CTR)、降低跳出率與 CPA。
- 減少素材測試成本,找到爆款速度更快。
策略3:設置 CAPI 並優化 EMQ

目標:提升資料品質,讓系統學得更準確
問題背景:
- Pixel 僅能追蹤使用者端的事件。
- 現代瀏覽器、iOS 裝置普遍限制 Cookie,導致事件資料遺失,廣告系統誤判成效不好。
- 信號品質差 = 系統學不到有效資料 = 廣告優化表現差。
我會怎麼做:
- 安裝 Meta 的 Conversions API(CAPI)。
- 同時提供包含:email、電話、IP、使用者行為等欄位資訊。
- 強化 EMQ(Event Match Quality),這是 Meta 用來評估你事件資料的完整性與可信度的分數。
我能得到什麼:
- 信號回傳完整,轉換學習更精準,避免錯判廣告失敗。
- EMQ 分數越高,系統給予的學習權重越高,提升廣告表現穩定度。
策略4:廣告優化的數據追蹤方式
目標:補強追蹤盲區,幫助廣告持續優化
問題背景:
- CAPI 是主要回傳機制,但我們還需要知道每則素材/投放來源的「實際互動」與「轉換貢獻」。
- 如果沒有設置清楚的追蹤,素材成效會被低估或誤判。
我會怎麼做:
- 透過 UTM 參數 + GA4 整合追蹤:
- 確保每一則廣告素材/來源都有對應的 UTM,方便在 GA4 觀察流量與轉換品質。
- 確保每一則廣告素材/來源都有對應的 UTM,方便在 GA4 觀察流量與轉換品質。
- 建立微轉換事件(Micro-Conversions):
- 像是:點擊 CTA 按鈕、滑動頁面、停留時間超過30秒、加入購物車等。
- 補強「還沒購買但有興趣」的使用者行為。
我能得到什麼:
- 更全面了解廣告效益與受眾行為。
- 幫助系統在「無購買資料」時也能持續學習,提高學習穩定度與準確度。
策略5:素材與漏斗設計同步升級
目標:用正確素材對應正確受眾階段
問題背景:
- 很多品牌只用一種訴求或影片投放,沒有考慮用戶處在哪個階段(冷、暖、熱)。
- 導致廣告對錯人說話,效果打折。
我會怎麼做:
- 建立符合銷售漏斗(Marketing Funnel)的素材策略:
漏斗階段 | 素材建議 | 廣告目標 |
TOF(Top of Funnel) | 介紹品牌或產品價值、故事、吸睛短影片 | 吸引注意/建立印象 |
MOF(Middle of Funnel) | 解決痛點、展示優勢、客戶見證、比較影片 | 建立信任、強化認同 |
BOF(Bottom of Funnel) | 限時優惠、下單引導、FAQ 回應、客服誘因 | 驅動轉換、促使下單 |
想學更多? 數位行銷漏斗這樣做才有效!6招實戰數位行銷漏斗操作心法
我能得到什麼:
- 每一階段的用戶都能收到「適合他當下狀態的訊息」,提升整體轉換率。
- 素材不再亂槍打鳥,而是有策略的推進使用者決策路徑。
紅利期間有限,現在上車還來得及?
Meta 投放趨勢:
AI 是投放主體,資料是你給 AI 的「燃料」。
未來廣告主的角色不再是「設定人」,而是「資料提供者」與「策略規劃者」。

紅利什麼時候會結束?
當有 超過 60% 廣告主都導入 Advantage+ 和 CAPI 結構,市場進入同質化競爭,
廣告費將重新拉高,演算法紅利將逐漸消失。
不是廣告變難做,而是規則變了。你跟上了嗎?
廣告市場從來沒有變得比較簡單,但它的規則正在重寫。從原本手動分眾、素材測試、預算分配,到今天的「資料品質」與「演算法信任」主導,你如果還停在過去,只會越燒越多。
這篇文章給你的訊息只有一個:
「現在是調整策略、搶紅利的最後時機。」
想省錢,不能只靠降低預算,而是要學會跟演算法做朋友。現在開始重構你的廣告帳戶結構、整合資料回傳、提升素材品質。你會發現,在別人還在喊貴的時候,你已經回本獲利了。
那麼問題來了:我都教你了,為什麼你還需要找我們代操?
老實說,我們不藏私,把最新投放邏輯、工具設定、案例做法通通都教給你了。
但實際上——知道歸知道,做到是另一回事。
當然,你可以先試試看,若是成功了,我們很替你開心,但如果是過發現仍然需要幫忙,再找我們也可以!
????因為…現實問題是:
???? 1. 概念懂了,但每天沒有時間追數據
- 廣告不是「設定好就沒事」——系統學習、素材疲乏、轉換異常都要即時處理。
- 很多企業老闆或行銷人力根本沒餘裕每日調整。
⚙️ 2. 技術門檻高,設不出該有的追蹤架構
- CAPI 安裝需要開發配合,EMQ 優化要理解技術與隱私結構。
- Adv+、動態創意、Audience Expansion 如何搭配素材?如何防止誤觸學習受限?
- 設錯不但沒效果,還可能浪費預算買數據垃圾。
???? 3. 缺乏跨階段素材與漏斗策略
- 上中下層素材怎麼搭配?影片怎麼剪才有效果?
- 素材測試不夠,演算法就沒東西學,還可能導致提早進入疲乏期。
✅ 所以你真正需要的,是——
把「設定 + 分析 + 測試 + 優化」整套流程交給一個懂新演算法的行銷團隊。
這不只買廣告服務,而是投資一整套:
- 高品質數據架構
- 有策略的素材配置
- 持續追蹤與優化迴圈
交給我們,讓你少走彎路、多賺成效
我們協助你從 0 到 1 建立全套廣告投放體系:
✔ 優化 Adv+ 廣告架構與預算配置
✔ CAPI 與事件追蹤整合(EMQ 強化)
✔ 依銷售漏斗製作上中下層素材
✔ 用數據週週優化,幫你撐起整體 ROAS
你負責決策與品牌,我們負責策略與成效。
???? 想知道你的帳戶或廣告是否適合導入這些新機制?
歡迎免費預約 30 分鐘諮詢
